气候变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全球性危机和挑战之一。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下,世界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8月8日宣布,2023年7月是自1940年该机构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甚至可能是12万年以来的最热月份。面对不断加剧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7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问题新闻发布会的开幕致辞中警告:“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仍然有可能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避免气候变化的最严重影响。但要实现这一点,我们必须立即采取大刀阔斧的气候行动。”

作为一种旨在收集、保存、解释和利用个人和社区在过去事件中的经历、记忆、观点与情感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通过积极倾听地球居民的声音,口述史成为理解和探讨个人和社区如何经历、解释、传播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自21世纪以来,有关口述史与气候变化的实践计划与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大大丰富了对气候变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维度的认识与理解。近年国际上出版的不少环境口述史作品都重点论及口述史与气候变化问题,例如美国学者蒂比·李和凯瑟琳·纽芳德曾指出:“故事——以叙述形式呈现信息——提供了一种建立更加可持续和有意义的科学参与的方式,因为人们更习惯于通过故事而不是图表和数字来传播信息。”而作为一种叙述与传播真实故事与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口述史正逐渐凸显出在气候传播中的独特意义。

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科学现象,所涉数据、图表与模型之抽象,常常让普通公众望而却步。有学者曾警告:“使用全球尺度的数字或长期趋势带来的一个挑战是:它可能会强化这样的看法,即气候问题是一个抽象的技术问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多大关系。”而口述史则可以通过呈现真实的个人故事和经历,将气候变化相关的抽象概念与定量信息转化为具体的故事与情境,使之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通过触发情感连接,口述史有助于唤起情感共鸣与传达紧迫感,进而激励气候行动。当个人分享他们如何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故事时,受众被邀请站到他们的立场,体验他们的愤怒、恐惧、沮丧和希望。这种共同的情感经历创造了一种超越地理、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的联系与共鸣,是传达气候危机严重性与紧迫性的有力手段。而当人们通过听取个人故事产生情感共鸣和紧迫感时,他们对问题的关注不再仅仅停留在被动的共情上,而是渗透到积极的行动意愿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帮助解决问题。

而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手段,口述史有助于改变气候传播模式。传统上,气候专家通常将相关信息与知识单向传递给公众,使得公众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口述史可以鼓励相关个人和社区通过自主开展气候口述史计划来促进气候教育与公众意识提升,进而提高参与气候传播与行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方面的一个代表性例子是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汉娜·特纳在“口述史的理论与方法”硕士课程中带领学生完成的项目“倾听地球:为未来保存生物的口述史”。学生们采访了该大学9位研究人员,询问他们“最喜欢的生物”以及这些生物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通过口述史,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地球众多生物正在遭遇迫在眉睫的气候危机,同时也有助于将这些生物的知识传递给今天乃至未来的公众。正是如此,该计划还通过校园实体展览和在线博客等多元方式宣传和发布口述史资料,以增强公众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迫感与使命感。

促进气候正义的有力工具

虽然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与挑战,但其影响却极不均衡。正是如此,联合国全球传播部特别强调要将气候变化与正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不仅仅是科学问题,也是一个正义问题。穷人和边缘化人口往往受到洪水、干旱和风暴等日益严重的气候危害的打击最为严重。……解决气候危机也意味着解决不公正和不平等问题。”通过鼓励和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得到关注和倾听,口述史有望成为促进气候正义的有力工具。

当前的气候研究和行动往往以科学数据、技术解决方案和经济利益为中心,可能会忽略有助于全面理解气候变化的丰富的人类经验、情感和地方知识。那些在决策和行动中最需要被考虑的群体,比如土著人民、有色人种、少数族裔、妇女、低收入人群和易受气候影响的脆弱社区等,却往往受到忽视。而当我们仔细倾听被边缘化的声音时,将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2017年9月,飓风“玛丽亚”侵袭波多黎各,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然而,这场风暴只是灾难的开始,因为波多黎各和美国政府救援不力而引发一系列次生危机。群岛上的很多居民数月里一直面临电力短缺、饮用水困难、食物匮乏以及医疗服务不足等困境。这场灾难表明,在气候紧急情况的前线,还有这样边缘化的社区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使他们无法获得必要的支持,也无法参与有关减轻这一全球危机的更广泛的对话。基于此,通过分享17位幸存者有关飓风及其长期后果的故事,2021年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