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至4月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支持的“舞台走向大地 科学家精神耀广西”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广西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10所院校的20余名师生先后去到广西南宁、柳州和桂林,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感悟大国重工和特色产业发展、实地探访乡村振兴建设,在学习中感悟科学家精神,在实践中理解把握新发展理念。

聆听广西声音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壮锦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由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活动开始当天,20余名师生来到中国织锦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谭湘光的工作室所在地——南宁市仙葫经济开发区。

满眼望去,工作室中挂满了各式花色、不同样式和布料的织锦,每样设计都别具一格,极具民族特色。据谭湘光介绍,15岁起他便开始学习织锦工艺,至今已有50余年,从学习基本技术到工艺技术突破,从传统手工织锦到机器量产,见证了多年来壮锦技艺的完善和进步,自己也作为非遗传承人守护和传播着壮族文化。

“为了传承织锦技术,我从2022年开始成立了织锦坊,传授壮锦制作技艺,2015年我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在校内成立了谭湘光大师工作室,在学校内传授织锦技术,我想让墙上的艺术变成行走的艺术。”谭湘光介绍道。学生们在与谭湘光的学习和沟通中学习制作了具有壮族特色的织锦葫芦。来自天津大学的薛子易表示,与谭湘光大师对话和体验织锦工艺感受到了广西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也令人惊叹,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朝一日将所学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而后,师生们来到了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了壮族文化展区。博物馆中展示了12种世界民族的传统文化,不管是民族服饰还是民居用品,都可以清晰的呈现出民族历史文化的特色和发展情况,对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文化的交流交融也都有着良好的诠释。

“我在广西感受最深的就是民族文化,我们不应该把民族文化当作一时兴起,希望大家多去关注、保护、引导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它感到自信和骄傲。”来自浙江大学的孙钰涵在谈到中华传统文化保护时说道。

探访地方特色 感受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31日下午,20余名师生一齐来到了广西善元食品有限公司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参观了生产车间,了解产业发展情况。柳州螺蛳粉的制作技艺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据负责人介绍,基于当地的螺蛳粉产业,近些年已有2.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并达到人均收入9000元以上,实现了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了从“小米粉”到“大产业”的升级转变。

在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村党支部书记王新民向大家介绍了当地的葡萄产业。他表示,毛竹山村的村民从2002年开始探索葡萄的种植,当地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为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总面积约900亩的毛竹山村种植葡萄的面积已超过320亩,每到丰收季节,还会吸引许多游客前来旅游。从一开始的葡萄种植,到现在的农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毛竹山村探索出了一条农民主动、政府推动、产业带动的乡村振兴致富路。

实践团还来到了桂林市阳朔县阳朔镇鸡窝渡村,在阳朔镇副镇长韦绍科的带领下,在鸡窝渡村和遇龙河田园综合体展厅进行实地调研。“鸡窝渡村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了,现在以文旅融合发展为切入点,开展‘五清五拆五建’工作为载体,依靠着遇龙河景区开发竹排漂流、民宿、农家乐等文旅和周边配套产业,实现了乡村文旅产业不断融合,村民也过着越来越幸福的日子。”韦绍科介绍道。

“这次见证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对于我们回去之后把这种精神带到学校,特别是围绕开展科学家精神主题展演、进一步打磨和提升的大师剧创作的过程中是非常有帮助和借鉴意义的。”南开大学校团委老师郭威感慨良多。

感悟创新精神 大国重器挺起中国制造脊梁

4月1日上午,“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主题《唠“科”》研讨会在柳工集团全球研发中心举办。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副部长宋玉荣、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纳翔、柳州市副市长汤振国、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全球研发中心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林博、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数控车工高级技师周颖峰出席本次研讨会。

其实我每天都在创新,从前期策划的工艺方案制定到刀具选型参数设置,都是从0到1的过程。”周颖峰与同学们交流时提到,创新可以大到国之重器,小到一个加工技术参数的成熟应用,自己和团队也将秉持着初心,将创新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中。林博分享了自己参与研发新材料的心路历程,生动地为同学们讲述了如何将石墨烯材料应用到润滑油领域。她认为从事研究工作创新不分大小,遇到问题并不可怕,要以“踏踏实实解决问题”的态度来对待科学研究,从小做起,秉持着“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会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指引,更是工作中时刻践行着的“座右铭”。

参与研讨会的同学踊跃发表了自己对于创新创造与科学家精神的理解。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吴恺文同学是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大师剧《大地之光》李四光的扮演者,他提到,人类就是不断在推翻和创新中发展,创新的本质就是不断突破“真理”的过程,他也希望自己可以像李四光先生一样,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质疑精神的青年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