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2023年中国经济半年报出炉。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怎么看待这个核心数据?除此之外,这份经济“半年报”里,我们还能观察到怎样的变化和特点,趋势与信号?更为重要的是,稳经济、促发展,下半年我们又还需要从哪些方面继续发力?《新闻1+1》连线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共同关注:中国经济“半年报”,趋势与信号!

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5%,怎么看?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①5.5%的增速,跟世界主要大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比,依然是非常高的。

②当然因为大家一直预期二季度GDP增速能够达到7%左右,这样上半年GDP估计会在6%,因此5.5%的增速和市场预期还有一定的预期差的。

③我们如果把今年和去年整个两年增长速度进行平均就会看到,一季度平均增速达4.7%,二季度则回落到3.4%,这的确也说明了有回缓的迹象。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就是,虽然二季度同比增长6.3%,但是从环比角度看,增长速度出现了一些回落。因此5.5%这个增长速度是目前大国增长中比较好的数据,但是从季度之间的比较来看,一季度是超预期,二季度却与预期有点差距,复苏的确有回缓的压力。

④但更为重要的就是上半年5.5%,而全年要达到5%的这个目标, 就意味着下半年的增长速度可能要在4.6%到4.7%这样的一个水平,由于上半年的基数效应已经基本消失,下半年如果要保持在4.6%、4.7%的增长速度,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在稳增长上加力。

贡献率超70%!

“消费”修复得如何?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①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对于这一点,很多人感受的可能不是特别明显。但通过另一组数据的对比,也就是上半年,整个消费同比增长8.2%左右,投资增长3.8%,出口增长3.7%,大家就能够感受到消费对于经济增长明显的基础性作用。

②这是否意味着全面消费进行了升级扩张?我认为这还没有达到。因为虽然今年上半年整个出行指数和各种旅游、餐饮参数得到了很好的修复,这符合后疫情时代社会修复引领的特征,但是如果从消费的总体结构来看,我们依然处在一个消费修复的阶段,旅游收入并没有出现同步上涨,与2019年同期的水平相比,还是要差接近20%,这也说明目前居民消费依然比较审慎。尤其是今年上半年,金银珠宝类的购买出现了较快上涨,这意味着居民目前的资产负债表,依然在进行较大调整。这个调整如果没有全面结束,各个层级的居民收入没有快速上扬,要想消费得到快速提升,我觉得还是缺乏扎实的基础。

③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消费修复、消费提升依然在进行,只要下半年在消费政策上有所加力,那么我们所预期的消费常态化,应该是可以期望的。

外贸承压前行

如何更好解压?

董倩: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01016亿元,同比增长2.1%,但是单拿出6月份来看,是同比下降6.0%,这说明什么?接下来又该怎么办?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①在目前复杂严峻、全面恶化的整体国际环境下,我们的外贸将会越来越多地承受外部压力。因为今年全年世界的贸易增速都出现回落,韩国、越南、印度,也都出现了外贸增速负10%以上的状况。我们上半年出口增长3.7%,显示了我们经济发展的弹性韧性,但是一定会承压的。

②当然目前我们也采取了很多的举措,比如说上半年人民币的贬值,以及我们对于外贸促进的一些手段也在逐步提升,更重要的是在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方面,我们新的外贸竞争力和出口新行业的提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下半年的这种压力。

如何看待年轻人的失业问题

怎么解决就业难题?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①目前年轻人失业率高企,是由于一些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的原因叠加产生的,单纯利用逆周期的政策,还不足以解决年轻人的失业问题。

②但是目前通过稳增长、保主体来进行保就业,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③另外,由于今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创了历史新高,以及由于三年疫情叠加一些延迟就业人数达到新高,我们还要继续采取一些结构性的政策措施,针对年轻人的失业问题来进行专项解决。

④目前大家会看到整体就业状况在逐渐改善,尤其是我们进一步的一些托举政策,也会起到进一步的稳定作用。我们服务行业的复苏,也会进一步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如果对于房地产行业,特别是建筑行业进行相应的稳定,同时对外贸行业进行一定扶持,我相信到今年的秋季,失业率将会有一个大幅度降低。

上半年国民经济恢复向好

下半年期待怎样更好?

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①第一个期待就是国家政策方面,要针对目前稳增长、稳就业、控风险所面临的一些难题,出台一揽子、系统性的方案,来对冲目前周期性和结构性的压力。另外在促进经济的修复上,尤其是三张资产负债表的修复上,要有针对性的一些政策出台。

②要持续在产业结构上升级,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上要加大力度,这才能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回归到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