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美国前四大银行今年以来的经营情况变化,成于7月18日。
一、美国几家头部银行二季度经营数据总体超预期(一)在内地银行息差空间已收窄至1.7-1.8%之间,只能通过以量补价的方式维持自身经营情况以及港澳息差空间收窄至1%左右、扩表难以为继的大背景下,近期公布的美国几家银行头部银行二季度经营数据却明显超出市场预期,引发关注。
(二)美国前四大银行(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集团以及富国银行)的总资产体量合计达到11.30万亿美元,占美国银行业总体量的47%左右。从美国前四大银行公布的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经营数据来看,虽然略有分化(如花旗集团今年二季度的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均出现了明显下滑等),但总体均是超预期的。具体看,
1、美国第一大银行摩根大通今年二季度按年增长34.48%至413.07亿美元,高于386.60亿美元的市场预期,净利润则大增67.32%至144.72%,每股盈利4.75美元(调整后为4.37美元)、同样高于市场预期的4美元。实际上,即便不考虑收购FRB(美国第一共和银行)的业绩,摩根大通收入和利润按年仍分别增长21%和40%,高于市场预期。
按照摩根大通自己的解释,受益于经济韧性,今年二季度其几乎所有业务都有持续增长。
2、美国第二大银行美国银行今年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1%至251.97亿美元,高于市场预期的250.50亿美元,每股收益为88美分、亦超出市场预期的84美分。
3、美国第三大银行花旗集团第二季度收入和净利润按年分别下跌1.02%和35.89%至194.36亿美元和29.15亿美元,但每股盈利达1.33美元、高于市场预期的1.31美元。按照花旗自己的解释,其净利下跌主要是由开支及信贷成本上升、收入下滑、二季度投资者观望情绪浓厚、投行业务反弹不及预期等原因导致。
4、美国第四大银行富国银行第二季度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20.49%和57.16%至205.33亿美元和49.38亿美元,每股盈利达1.25美元、亦高于市场预期的1.16美元。
二、美国银行业在加息周期中同样面积很多困境在加息周期中,美国银行业面临着和港澳银行业几乎一致的外部环境,如债券投资出现大幅亏损、存款流失压力显著加大以及扩表步伐有所放缓等等。
(一)债券投资浮亏金额超5000亿美元:美国银行现巨额浮亏,中小银行压力更大
1、从FDIC公布的数据来看,美国银行业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中同样出现巨额债券投资浮亏的情况,2022年底美国银行业AFS和HTM债券投资的浮亏金额(未实现收益/亏损)分别为2770亿美元和3408亿美元(合计达6178亿美元、2022年三季度达到6899亿美元),单项浮亏和合计亏损金额均创下历年记录。今年一季度,美国银行业AFS和HTM债券投资的浮亏金额分别为2316和2840亿美元(合计亦达到5155亿美元)。
2、从美国前四大银行的债券投资浮亏情况来看,除美国银行2022年浮亏高达1135亿美元(HTM浮亏1086亿美元)以外,其余3家银行的浮亏金额并不大,这意味着美国其它银行的浮亏情况更值得关注(如已经被接管的硅谷银行)。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美国中小银行金融投资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远高于美国头部几家大行(平均在15-25%之间)。
(二)存款流失压力加大:美国前四大银行中的三家存款规模出现下降
1、在加息周期背景下,原来在低利率环境下的存款吸引力明显下降,需要根据最新情况进行定价,这也是美国银行业去年以来所面临的主要困局。受此影响,美国中小银行存款流失严重,部分银行(如硅谷银行和第一共银行)甚至因此而出现流动性风险。
2、实际上,即便就美国几家大行而言,存款亦出现了流失。例如,今年二季度除摩根大通的存款增加2.51%外,其它三家银行的存款余额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美国银行、花旗集团与富国银行今年二季度存款余额较2022年底分别下降2.75%、3.37%和2.39%。这意味着,在加息周期背景下,存款流失的问题并不仅仅是美国中小银行的困境。
3、受美国银行业困境的影响,实行联系汇率制的港澳地区同样感受到了存款流失的困境,稳存款的压力可以说同样非常高。
(三)扩表步伐分化:部分银行客户端增长不力、投资端总体缩表
从总资产与贷款的增长情况来看,美国前四大银行今年以来的扩表步伐明显分化,除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总资产分别增长5.52%和2.34%以及摩根大通贷款大幅增长14.48%外,花旗集团与富国银行的规模仅实现微幅增长、总资产较年初分别仅增长0.29%和0.16%。
特别是对于投资端来看,总体是缩表的,如摩根大通金融投资余额较年初下降3%、美国银行金融投资较年初下降12.36%、花旗集团金融投资较年初下降3.69%。当然也有例外,如富国银行金融投资较年初增长1.34%,而这可能与其金融投资占比偏低有关。
三、美国头部银行经营业绩超预期的猜想在债券投资同样出现明显浮亏的情况下,美国几家头部银行的经营业绩能够超预期,推测大概由以下几个因素合力推动。
(一)规模变动不大,价格(息差空间较高)应起到决定性作用
1、前面已经指出,从摩根大通外,其它三家银行的规模仅实现微幅增长,这意味着价格在推动美国前四大银行经营业绩增长方面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中,美国银行业的净利差或净息差不仅没有受到冲击,反而还明显上升。
例如,在本轮加息周期中,美国银行业的净息差已经从2022年一季度的2.54%大幅升至今年一季度的3.31%附近,而美国2500亿美元(总资产)以上的银行净息差亦从2022年一季度的2.06%升至今年一季度的3.05%。
2、可以看出,美国银行业的整体净息差水平能够达到3%左右,远远高于内地银行业的1.7-1.8%和港澳银行业的1%左右,这意味着美国银行业具有较好的息差保护空间,也意味着内地与港澳银行业的息差空间实际上已经没有资本再继续收窄,需要政策层面给予关注。
(二)非按揭类资产的久期可能并不长(普遍在3年以下)
根据FDIC公布的数据,美国银行业3年期以上贷款和证券占其总资产的比例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28%左右升至目前的40%附近。其中,3-5年期、5-15年期以及15年期以上贷款和证券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在6-9%、11-16%和10-15%之间,且5-15年期以上贷款和证券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
考虑到美国银行业的按揭贷款占比普遍在20%左右以及期限较长,这意味着美国银行的其它消费类贷款(如信用卡)、商业贷款以及证券类资产的久期实际上并不是特别长。
(三)资产负债定价较为灵活:同业资产占比及浮动利率资产占比高有助于及时重定价
从本轮加息周期启动以来美国银行业的净息差变化来看,资产负债定价的灵活性可能是美国银行业经营业绩向好及超预期的最主要推动力量,进一步看同业资产占比及浮动贷款资产占比较高应是美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的最主要特征。
例如,美国前四大银行贷款与金融投资占其总资产的比例平均为35%和22%,合计仅57%左右,意味着这四大银行的同业资产占比在30%左右,而同业资产定价的灵活性是显然易见的。再比如,从摩根大通自2022年3月以来资产负债两端定价的变化情况看,贷款利率累计上行231BP左右,低于全部生息资产平均利率的累计上行幅度(279BP)。实际上花旗集团的资产负债定价情况基本也是如此,加息周期以来贷款利率累计上行226BP,同样低于全部生息资产平均利率的累计上行幅度(290BP)。
(四)债券投资收益率上升幅度虽远低于贷款,但预计重构进程在持续
从美国几家头部银行的债券投资平均收益率变化来看,2022年3月美联储加息以来美国银行业的债券投资并非一直不变,而是在进行着重构,避免浮亏持续扩大。
例如,摩根大通的债券投资收益率从2022年二季度的1.55%升至2023年二季度的3.01%(累计上行146BP),花旗集团的债券投资收益率亦从2022年二季度的1.84%开至2023年二季度的3.52%(累计上行168BP)。
(五)资产质量依然较优:不良贷款率虽有上升,但普遍在1%以下(远低于内地银行)
市场先前对美国银行业业绩的最主要担忧便是加息背景下资产质量可能会出现一定恶化,不过从公布的信息来看基本打消了这一疑虑。例如,今年二季度摩根大通、美国银行与富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39%、0.41%和0.73%,虽然较一季度均有上升,但幅度较低,且绝对值远低于内地银行业。
四、结语及启示(一)总的来看,内地银行业、港澳银行业以及美国银行业具有以下几点差异:
1、内地银行业由于受到政策层面的呵护,其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与利率风险相对较小,主要是信用风险,所以资产负债管理的压力较小。
2、美国银行业面临的信用风险相对较低,但其面临的市场风险却比较高。
3、港澳银行业由于作业区域与内地银行业相近,面临的外部环境与美国基本等同,使得其不仅面临与内地银行业几乎相同的信用风险,也承受着与美国银行业相同的市场风险,因此相较而言港澳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管理难度更大。
(二)受上述差异影响,我们看到从息差空间来看,美国银行业远远高于内地银行业与港澳银行业;从资产质量来看,美国银行业远远优于内地银行业与港澳银行业。其中,港澳银行业的息差空间一般仅在1%左右,而内地银行业亦不到1.80%,美国银行业的息差空间则高达2-3%;美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普遍较低。上述特征使得美国银行业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有更大的施展空间,内地银行业次之,港澳银行业相对更弱。
(三)所以现在可能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内地与港澳银行业承担的信用风险会远远高于美国银行业,而其在息差空间上却没有获得更高的风险溢价?这里面比较重要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内地与港澳银行业面临的客群及质量类似,二是内地与港澳银行业面临的政策环境类似(其息差空间一定程度受到政策层面的强行引导或挤压)。
(四)这似乎在提示我们,如果要扩表,选择主动融入内地是没有问题的,毕竟有量的支撑;但如果要提高收益和息差空间,走精细化道路,海外市场不仅不能放弃反而还要加大力度。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即便在2022年二季度的低利率时期,摩根大通与花旗集团的贷款利率亦分别达到4.28%和5.81%(今年二季度分别为6.59%和8.63%)、存贷利差分别达到4.08%和5.28%(今年二季度分别为4.35%和5.54%),高于内地与港澳银行业同期的贷款利率与存贷利差,这明显有点反直觉。
(五)银行业的经营特征使得其在加息时常常更依赖于利差收入的支撑(利差会扩大);在降息时更依赖于非利差收入的支撑。这里的逻辑是,在加息周期中,市场的活跃度总体会趋于降低,市场主体的投融资需求会有一定程度下降,无法支撑中收增长;而在降息周期中,市场的活跃度会趋于上升,各类投融资需求会明显增加,银行在这种环境下能够通过财富管理、信用卡等方式获得更可观的中收增长空间。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qidi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