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加紧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深化商圈改造提升行动。传统商圈如何升级改造?如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商业综合体如何玩转夜经济?对此,记者采访了多位政协委员。
李志起委员: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商圈,打造城市消费名片
五年来,来自工商联界的市政协委员、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每年递交的提案都离不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这一话题。
“在国务院部署北京等五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新背景下,国际一流商圈承载了开拓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新使命,迎来了部分线上需求转向线下、高品质消费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李志起认为,国际一流商圈是展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名片,是助力本土品牌走向世界的主场。“北京目前有王府井(600859)、CBD和三里屯具备国际一流商圈的潜力,在打造差异化和识别度的国际一流商圈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存在的问题也相对较多。”李志起表示。
通过走访调查,李志起发现,目前北京的商圈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商圈由于商业体产权较杂乱,导致商会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同时,各业主利益出发点不同、资源及能力不同,很难形成共建商圈的合力。”李志起表示,“因此,建议构建基于政府的顶层设计、商会的市场导向和企业的利益诉求的三位一体式商圈管理委员会。”
对此,他建议,进一步统一商圈规划,打造商圈品牌,可构建基于政府的顶层设计、商会的市场导向、企业的利益诉求三位一体式商圈管理委员会,通过商圈管理委员会明确商圈核心定位,通过核心定位传递商圈核心价值。商圈管理委员会按照商圈的特色,对商圈名称、标识、特色定位等进行设计,并在各类媒体渠道以及主要景点进行宣传。
在商圈布局方面,李志起表示,北京街区布局方正,可借鉴伦敦牛津街和纽约第五大道的空间布局,王府井商圈采用“丰”字形设计,CBD商圈采用“目”字形设计,三里屯商圈采用“田”字形设计,将各商圈周边区域逐步连成一大片,有力提升商圈活跃度。同时,商圈自身建设要和周边资源积极联动,如通过过渡区域的设计将王府井和故宫打通,以人文历史为主脉络,实现文化和商业的交融;CBD和三里屯则应在将来的拓展中,尽量涵盖更多书店、博物馆、艺术馆等人文场馆和设施。
刘学增委员:数字经济引领国际消费中心结构转型
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刘学增表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引领作用,消费科技场景的促进作用和金融保险的支撑作用,实现传统商圈转型和质量升级。
他建议,要构建具有古都文化特色的数字文化新业态,立足古都创新文化(300336)资源优势,丰富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建设新型数字产业和消费集群,打造集文化、艺术、旅游、体育、休闲、娱乐等丰富多元为一体的消费场景。
同时,要加大科技赋能,推进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底层技术在传统消费、新兴消费、数字消费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推进传统商圈数字化改造。
刘学增举例称,可以采用虚拟助手等技术、推动北斗定位、仓储机器人等技术打造“西单、王府井数字商城”和“西单、王府井商城生活仓”。“京文化”前门大栅栏商圈采用顾客分层画像、双目立体视觉等人群密度统计技术,促进商圈业态优化布局。“食美味”金融街(000402)商圈则针对年轻人群众多饮食消费需求旺盛等特点,采用数字货架、餐饮机器人等技术产品赋能传统门店,搭建“智能无人餐厅”“共享食堂”。
刘东晖委员:通过商圈提质升级带动消费 打造夜间消费新场景
北京市喜隆多购物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东晖介绍说,北京的商圈需要丰富的内容、丰厚的文化基底、创意的内核,现在商业变化很快,更需要超前的思路来设计,传统商圈同质化较多,要避免商圈没有特色而束缚发展,商圈的规划布局要科学精准、与市场融合并轨。对于商圈的运营,刘东晖特别提到要有“前置思维”,再好的商圈缺乏前置运营,后续很难经营好。此外,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商圈业需要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
刘东晖表示,要深挖消费需求,全方位营造沉浸式消费模式。要挖掘不同年龄层构成的多维度消费需求。
刘东晖举例,我们可以围绕“更懂消费者”精准洞察消费群体画像,例如50后、60后关注银发经济、品质养老、医疗保健等消费;70后侧重养生、新型休闲娱乐消费;80、90及00后是当前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更倾向宅经济、宠物经济、网红经济等新消费;青少年、婴幼儿等消费主体,更多聚焦儿童市场和亲子类消费。不同年龄的消费人群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消费格局,应围绕由此产生的差异化消费需求不断发力扩大内需,促进消费。
此外,刘东晖还建议要出台鼓励政策,支持多元消费模式茁壮成长。深度融合“智慧+服务”的线下消费和“智能+体验”的线上消费,全维度激发数字时代新消费活力。同时要培育更多消费热点。培育“新国货”、“北京潮牌”、复苏的商旅文体融合消费,持续增加优质的消费供给。
刘东晖认为,夜间经济是推动城市发展新活力的重要抓手,对激发消费活力有重要意义。
如何推动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刘东晖建议,我们要发掘北京特色、依托北京文化(000802)、彰显北京底蕴,发展京味京韵的夜间经济,尤其要着力破解北方城市不利于开展夜间经济的固有印象,让北京冬季的夜间经济更有人情味、温暖感、归属感。
以创新思路谋划夜间经济发展。打破夜间经济就是吃饭、逛街的传统认知,不仅在“点亮”上下功夫,更要在模式、场景和业态上推陈出新,让夜间经济更加多样化、潮流化,实现夜间经济的“破圈”,打造夜间经济消费轴心,持续提升夜间经济消费体验。
刘东晖表示,夜间经济发展需要多部门联动协作“下好这盘棋”,合力推进创造夜间经济高品质体验,推动夜间经济更好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赵方园
编辑 徐超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