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图虫创意

在提振经济的大背景下,降息成为今年来政策的重要发力点。

8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1年期LPR10个基点至3.45%,5年期以上LPR则维持4.2%不变。此轮调整低于市场预期,或出于维护银行息差稳定、为存量房贷利率政策预留空间的考虑。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降息距离上一次仅仅过去两个月,是年内第二次降息。6月20日,央行宣布1年期LPR调整为3.55%,5年期以上LPR调整为4.2%,分别下降10个基点。

近日,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分析称,“降息并不能无限制实施下去,若一直降息至零利率,经济仍然无法被刺激起来,可能会导致货币政策失灵,出现经济学上所表述的‘流动性陷阱’。”

贾康认为,中国目前尚未出现这一局面,但日本、欧洲都曾经历过,我们需要吸取国际经验,及早警惕相似现象的出现。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房地产政策方面,则要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

7月新增社融、人民币贷款走弱

8月21日,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下调1年期LPR 10个基点至3.45%,5年期以上LPR为4.2%,维持不变。

此前8月15日,央行已将短期政策利率(7天OMO利率)与中期政策利率(1年期MLF利率)分别下调10BP和15BP至1.80%和2.50%,根据“LPR=MLF利率(政策利率)+商业银行加点”,本轮LPR调降并不意外。

值得注意的是,上一轮降息是在今年6月,1年期LPR、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调10BP至3.55%、4.2%,当月7天期逆回购利率、MLF利率同步下调10个基点。

年内两轮降息,均伴随当时宏观、金融数据走弱。

今年5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2023年1月~5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比1~4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7.2%,降幅继续扩大。

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7%,但增速环比回落近6个百分点;进出口方面,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5%,出口额同比下降0.8%至1.95万亿元。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当时表示,总的来看,5月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结构调整压力较大,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稳固。

7月份,央行发布数据显示,当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与人民币贷款分别为0.53万亿和0.35万亿,同比分别少增0.27万亿和0.35万亿。

Wind数据显示,7月份新增社融体量(0.53万亿)为自2015年以来的历年同期新低,新增人民币贷款(0.35万亿)更是创下2008年以来的历年同期新低。

来源:Wind

来源:Wind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同比增加3.7%、2.5%;1~7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长为3.4%和-8.5%,各项数据低于预期。

进出口方面,7月,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8.3%,其中出口额同比下降9.2%至2.02万亿元。

仍需其他配套措施跟进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降息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提振作用,引发各方关注。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通过降息可以带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尤其是中长期信贷市场利率的下降,进而有助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下行。

不过近两年,随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国内贷款利率已经处于低位。央行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两度提及“金融机构贷款较快增长,贷款利率处于历史低位”。

报告显示,今年6月,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9%,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48%,同比下降0.28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5%,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均处于历史低位。

贷款利率持续下行,直接影响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来源,进而导致息差不断缩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74%,较2022年末的1.91%继续下行。

在此背景下,有分析指出,8月份此轮非对称降息或出于维护银行息差稳定、为存量房贷利率政策预留空间的考虑。

中信建投6月一份研报指出,过去三年贷款风险溢价持续下降,尽管这是中国内地银行业全力支持实体的表现,但也积累了定价不足以覆盖风险的潜在隐患,在疫后经济恢复正常进程中急需扭转。

央行在今年二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称,商业银行维持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需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也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贾康对时代财经表示,“存贷差这方面是(银行)赚多赚少的问题,当贷款利率下降,存款利率不变,银行的获益空间就收窄;若存款利率同步下浮,银行有可能把利润挽回一部分,但是银行间存在竞争状况,需要具体分析。”

贾康同时提到,若银行能在降息过程中扩大业务总规模,实现‘薄利多销’也可能是一个(增加利润的)方向。

有市场观点指出,单一的降息措施未能完全重振实体经济,尚需其他政策配套跟进。

贾康认为,降息对于刺激实体经济的影响有限。“占到经济56789比重以上的民营经济仍显得信心不足,预期不好。即使贷款利率下调,贷款更便宜,很多民营企业在贷款条件放松后仍然不敢贷款和放手做投资,这是要注意的问题。”

(注:56789常用来概括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即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和新增就业。)

2023年6月,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撰文称,地产开发商和从事基建投资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我国实体经济的两大融资需求主体。

“2021年以来,我国地产融资明显萎缩,融资对利率的敏感性显著下降......另一方面,在清查地方政府债务的导向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也明显收紧。随着两大产业融资受到约束,实体经济融资的利率敏感性大大降低。当前我国实体经济低迷不是利率太高所致,而是地产和基建被绑住手脚的结果——这不是降息能化解的。”徐高表示。

贾康也对时代财经表示,受当前市场上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和以往相比,这一轮利率下调产生的影响尚没有明显强化。“对整个经济总量来说,利率是单一的影响因素,经济问题有很多结构特征,降息在当下是必要的,符合扩大内需的调控大方向,但导致的银根放松在各个领域、各个结构视角上的成效,仍需具体讨论。”

“降息并不能无限制实施下去,若一直降息至零利率,经济仍然无法被刺激起来,可能会导致货币政策失灵,出现经济学上所表述的‘流动性陷阱’。中国目前尚未出现这一局面,但日本、欧洲都曾经历过,我们需要吸取国际经验,及早警惕相似现象的出现。”贾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