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众多殊荣于一身的中自科技(688737.SH)于8月25日披露了2023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85亿元,同比大涨251.68%;实现归母净利润2061万元,同比扭亏为盈,对应基本每股收益0.24元。
立足短期视角看,下游商用车市场尤其是重卡市场的复苏,同时新拓非道路叠加乘用车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对公司上半年业绩形成正反馈;中长期维度看,公司在储能、工业催化、氢燃料电池等方面积极布局,有望拓展更大成长空间。有鉴于此,中金公司、东方财富证券等多家机构给予中自科技“跑赢行业”“买入”投资评级。
催化剂单车价值量提升,客户放量对业绩形成正反馈
众所周知,排放标准提高带来后处理技术方案的升级,同时对催化技术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国六标准下尾气处理催化剂单车价值较国五有大幅度的增长,因此,排放法规的升级对中自科技及相关行业企业的业务开展及业绩前景形成正外部效应。同时随着最新一代排放法规的全面实施,下游厂商价格敏感度逐步提升,国产尾气处理催化剂产品有望凭借性价比+服务优势获取更大市场,国产替代迎来窗口期,这对中自科技及相关行业企业构成利好。
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把持续完善销售团队建设、提升市场开拓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深挖用户需求、痛点,充分理解客户需求,不断提升与客户的沟通效果,做好大客户、重点项目开发,扎实做好每一个战略客户项目。
截至报告期末,中自科技已取得 19 款天然气重卡国六机型公告;15 款柴油道路国六机型公告、17 款柴油非道路国四机型公告并逐步实现量产;汽油车在实现乘用车大客户突破后,随着已获取公告的批量交付正逐步成为公司业务新的增长极,后续伴随客户逐步放量,相关业务将为公司贡献重要业绩增量。
尾气处理催化剂高技术壁垒属性突出,深耕技术创新构筑强竞争优势
长期以来,尾气处理催化剂行业主要由巴斯夫、优美科、庄信万丰等外资企业占据主要地位,且因技术实力强、品牌影响力高等因素影响,目前预测外资催化剂厂商在中国的整体市场占有率在 71%以上。可以认为,尾气处理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这也意味着保持技术和产品的优势并缩小与外资环保催化剂巨头的差距,成为有关企业巩固并拓展市场份额的关键之举。
中自科技作为一家专注于新材料、新能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我国移动污染源(机动车、非道路机械、船舶等)尾气处理催化剂领域的少数主要国产厂商之一,经过逾 18 年的技术积累,中自科技掌握了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技术、耐高温高比表面材料技术、贵金属高分散高稳定技术和先进涂覆技术等诸多环保催化剂从配方到工艺的全套核心技术,突破外资催化剂巨头的技术垄断,开发出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新一代尾气处理催化剂,奠定了稳固的行业地位。其在技术创新领域秉承工匠精神,取得丰硕成果。
具体看,公司一直注重研发方面的投入,强化研发项目的立项与过程管控,保证公司在研发方面的竞争优势,今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为3687.1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38%。
同时,报告期内,公司新申请知识产权共39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25项;报告期内新获得专利授权共计36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报告期末累计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5项和 46 项,研发实力稳步提升。
新能源业务布局稳步推进,中长期成长动能充沛
依托现有环保催化剂技术优势和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优势,中自科技积极布局工业催化剂、氢能源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电催化剂、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和储能与动力电池业务,向“新材料、新能源”赛道拓展,进一步打开中长期成长空间。
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在储能源动力电池方面,公司已如期完成电芯中试线的建设,目前正按照产品开发计划进行开发验证和试生产;在氢能源业务方面,PEMFC方向,铂碳电催化剂配合客户完成上千小时的短堆验证,铂合金催化剂获得客户验的证认可;公司参与的“高性能/抗中毒车用燃料电池催化剂的合成技术与批量制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按计划将于四季度进行结题验收。SOFC方向,阳极支撑电池开发出可重复的批量制备工艺技术,开发出千瓦级的阳极支撑电堆的装堆技术并实现近百小时的短堆运行;金属支撑电池技术正在按计划开发中。
综合来看,中自科技以机动车尾气催化剂为公司业绩基本盘,同时开拓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储能与动力电池等第二增长曲线,实现业务多项拓展,共同形成公司业务增长点。可以说,公司在优质新型赛道的稳健布局有望拓宽市场辐射边界,伴随新业务的顺利拓展,中长期成长空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