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说起“登临意”,首先便想到辛弃疾,因为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留下了那句经典的“无人会,登临意”。意思是无人理解自己登楼远眺之意,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愤慨。
这次《明日方舟》的新活动以“登临意”为名,或许想取其“无人理解”之意。但有此含义的古诗词可不止这一首,制作组却偏偏选择《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显然是因为其作者了。
壹
辛弃疾, 南宋 官员、将领、文学家, 豪放派 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他不仅在词作上颇有建树,上阵杀敌也毫不逊色,堪称文武双全。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辛弃疾
好巧不巧,本次活动除了以“登临意”为名,连主角重岳的角色曲都是《定风波》。
定风波,词牌名,词风豪健,比喻平定社会动乱。而辛弃疾也曾多次使用“定风波”这个词牌名,知名的如《定风波·暮春漫兴》。
种种细节表明,重岳与辛弃疾不无联系。与辛弃疾相似的是,重岳也曾为国征战沙场,但最终并没有得到朝廷真正的信任,确实称得上是“无人会,登临意”了。
或许是因为去年《将进酒》的主角,令,已经是个诗人形象了,这次便没有安排重岳在文学上凸显才华,但在武学上可是实打实的“一代宗师”。
贰
重岳本是上古巨兽”岁“的十二分之一,却将自己”岁兽“的那部分封印入剑,换来一副人的身体,变成了兄弟姐妹中最像人的那个。他将武学修炼到极致,并留下《武典》为习武之人引路;他为大炎镇守玉门百余年,护得一方平安。百年来,他将身心都奉献给了玉门,听过每一次军情急报;看过每一次斥候出关、信使归来。守城的将士不知更替过几轮,城墙上的砖石也不知修缮过几次,可重岳还是那个重岳,那个玉门人人尊敬的“宗师”。
然而,人兽有别。人会生老病死,岁兽不会。人之于岁兽,如同蟪蛄之于大椿。蟪蛄不知春秋,大椿则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光是时间,就已将重岳与人类区别开来。
那么在玉门的百年里,重岳又得到了什么呢?与友人一起平内乱、讨逆贼,而今故友已大多不在人世,仅剩一棵老槐树默默铭记他们的战功;
武艺登峰造极,成为一代宗师,却也因此难遇对手。即使是武痴槐天裴,也不过只能胜他一拳,无敌,是一种寂寞。
回首往昔,似乎更多的是遗憾。他努力让自己变的像人,却终不能成“人”。他深爱着世人,想与他们同行,可世人对他只有敬畏。人兽之间,终究隔着一层厚障壁,这何尝不也是一种“无人会,登临意”。
叁
辛弃疾晚年归隐,多次收到诏令却均辞免,难道是失了雄心壮志吗?并不,只是他深知朝堂之上已无自己的位置罢了。
重岳也是如此。
作为岁兽代理人,即使守护玉门百年,可如今巨兽威胁愈发严重的形势下,朝廷也很难完全相信重岳。在这次的玉门风波中,也能明显看出朝廷对重岳有所顾忌。
表面让重岳保护重要人物,实则限制重岳行动
当然,此处并无埋怨之意,朝廷的苦衷不难理解,毕竟岁兽是大炎最大的威胁之一,但百年来却靠岁兽代理人镇守边疆,确实有些讽刺。而重岳也深知自己的处境,于是便早早提出卸任,离开玉门。
嘴上说着要离开,内心却多少有些不舍。但人在局中,难免有些看不清前路,这时就需要旁人搭一把手。魏彦吾借讲剑术,帮重岳斩断了心中的残念。当绝则绝,不破不立,既然决定离开,那便不要回头,犹犹豫豫只会害人害己。
肆
风波平息、尘埃落定,离别时刻已至。
玉门有个名为“望烽节”的传统节日,玉门一年中经历了多少次劫难,望烽节时就要擂鼓多少下。这次,平崇候亲自登上城楼擂鼓。鼓声响起,却有十八声,比之前定好的多了一下,既代表刚刚经历的一场天灾,又是为老友送行。
想来在玉门这百年,不能说“了却君王天下事”,却也算“赢得生前身后名”了,只可惜登临意无人会,到头来仍是伶仃一人。
不知辛弃疾在归隐那些年,是否感到些许孤独?在辞官时,是否有过一丝后悔?
但对重岳来说,山河始终如故,万象不过伶仃。此去已无悔,何必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