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抱着手机的你,是否了解父母平时喜欢看什么?”“除了吃饱穿暖不生病,幸福的晚年生活还需要什么?”“年轻人都在追求的‘情绪价值’,老年人又该怎样获得?”重阳节到来之际,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受到关注。10月23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发布《老年人情感关怀与短视频使用价值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大多数老年人将短视频作为学习平台和工具,掌握资讯、知识和技能,并应用于线下交往和生活实践,丰富、提升了老年人高层次需求,使用抖音等短视频产品对老年人线下活动、社会交往、社会贡献以及自身成长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报告还解析了当下社会热点关注的老年人“互联网追爱”现象,指出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老年人的现实关系需求未被完全满足,因此转向通过互联网寻求需求的转移、补充和丰富。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老年人口规模持续增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7%。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仅要让老年人衣食无忧,更要充盈他们的精神生活。因此,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当下,我国的老龄化进程还与数字化进程重叠,二者交汇形成新的时代特征。一方面, 老年网民规模达1.53亿,60岁及以上网民还在快速上升,作为数字媒体的“银发用户”,老年人在拥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产品之后,有强烈的诉求,像年轻人一样通过互联网获取资讯、选购商品、社交交友、娱乐消遣。另一方面,相对于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年轻一代而言,老年人接触数字媒体较晚、数字素养不足,在数字技能应用方面成为弱势群体。针对老年人的网络诈骗、虚假信息、隐私泄露等问题较为突出,就反映了由老年人数字素养不足带来的社会治理新挑战。
不仅如此,由于数字素养不足,老年人沉迷网络的问题也浮出水面,不少年轻人发现父母成了“网瘾老年”。尤其是一些个别极端事件的出现,引发了社会对老年人网络沉迷的关注。但从调查来看,老年人沉迷网络、沉迷短视频的现象,并没有想象中严重。相比未成年人,老年人有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他们是有自主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具有完全自主的自我意识、自我选择和自控能力,谨慎性、自控力、自我管理能力甚至比其他年龄段更强。
比如,相关调研显示,86.34%老年人每天使用短视频时长不超过4小时,每天使用短视频超过6小时的老年人数极少,仅有1.77%。这显然与公众通过媒体的报道得出的印象有很大差异。其实,从生活常识也可以推断,生活中老年人退而不休的情况比较普遍,他们仍然要承担不少家庭事务,那些帮子女照看孩子的老人,更是没有太多闲暇时间,更不可能长时间盯着手机。
但老年人被诱导打赏、遭受网络诈骗,陷入数字陷阱的情况,仍然不容忽视。这也对加强对老年人的情感关怀,提出了新课题。老年人“互联网追爱”现象的背后,是老年人情感需求在现实中没有得到完全满足,因此转向通过互联网,并在互联网上开始“追爱之旅”。而一些针对老年人的直播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从而获得了老年人的关注和互动甚至是打赏。减少类似事件,确保老年人用网安全,首先是要直面老年人现实遭遇的“情感困境”。子女应该正视、理解老年人的情感需求,给予父母更多的关怀与陪伴,更多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同时,也呼吁子女通过文化反哺,帮助父母了解互联网,并合理、安全地使用互联网,通过缩小数字鸿沟,避免“数字陷阱”。
老年沉迷上网的背后,不仅是孤独感,也源于对数字世界的好奇,源于对丰富精神生活的需求,更是不甘于成为互联网世界的边缘人的“不服老”。因此,充分发挥抖音等短视频等网络应用的正向作用,为老年人提供更多优质内容,降低老年人获取信息、学习技能、拓展兴趣的门槛,为老年人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积极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多机会同样重要。
面对老年人群体不断扩大的用网需求,加速网络应用的适老化改造,非常有必要。从即时通信到网络购物,从出行叫车到地图导航,各类应用程序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正视老年人网络使用需求,从产品设计、内容建设和用户服务等方面推进适老化改造,为社会提供更多适老产品。而对于那些向老年人下手的不法行为和现象,也要求平台加大治理力度,严厉打击网络谣言和网络诈骗等不法行为,加强老年健康、医疗内容等内容的质量把控,保障老年人用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