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下旬,几乎半个中文游戏圈都在对一台冰箱说三道四。


随着俄罗斯游戏《原子之心》的发布,这款游戏瞬间就在中文互联网上爆火了起来——一是因为它的“红色设定”,二是因为它具有全中文的语音字幕,这对中国玩家非常友好。


而在《原子之心》背后,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大厂——腾讯。

早在2021年1月,《原子之心》的开发商Mundfish就完成了B轮融资,主要投资方即是腾讯,跟着腾讯一起投资的,还有《战争雷霆》的Gaijin。


《原子之心》当然是一款不错的游戏,在它的军功章上,当然也有腾讯投资的努力。

但作为一个老玩家,我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

腾讯在游戏上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腾讯到底投了多少游戏?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腾讯的确可以说是一个“游戏帝国”。

根据统计,腾讯至少已经投资了800家游戏公司或工作室。在这800家公司里,比较著名的案例包括但不限于:

开发了LOL的拳头公司

(腾讯100%占有);

开发了“吃鸡”的蓝洞公司

(腾讯持股15.5%);

日常送游戏、成为Steam主要竞争对手的EpicGAmes

(腾讯持股40%);

开发了《使命召唤》系列的动视暴雪

(腾讯最高持股5%,后不断减少);

开发了《刺客信条》系列的育碧

(腾讯持股9.9%),

开发了黑魂系列的日本FS社

(腾讯持股16.25%),

开发了《部落冲突》的芬兰supercell

(腾讯持股70%以上)……

以及“臭名昭著”的P社(腾讯持股5%)

和“欧美贴吧”reddit。

哦,对了,我一直在等的《黑神话:悟空》也得到了腾讯的投资。

虽然说投资一款游戏和开发一款游戏完全不是一件事。但从这些投资上来看,作为全球最大游戏公司,腾讯的确是用实际行动(花钱)来支持了不少游戏的开发——这可是真金白银投进去的。

从总数上来看,腾讯仅仅在海外就投资了1000亿元人民币,光是给育碧就投了3亿欧元。

腾讯之所以如此砸钱,当然不是为了做慈善——当时给育碧投资的时候,虽然育碧的股价只有43欧元/股,但腾讯的出价是80欧元且不要董事会席位——腾讯要的是育碧游戏在国内市场上的发行权,借助自己的渠道,腾讯可以快速实现商业化。

实际上,站在那些被腾讯投资的海外游戏公司的角度来看,腾讯堪称是一个完美投资人。对于那些本就囊中羞涩的小型游戏工作室来说,活下去才是首要问题。如果能拿到腾讯的投资,那真的算是拿到“救命钱”了。

更重要的是,腾讯颇有当年投资电视剧的煤老板们的风采——给你钱做研发,而且基本不干涉你的业务经营。

所以说,对于腾讯这样的超大型企业,我们千万不能单纯地用“道德”“良心”这样的简单尺度去衡量,毕竟企业本身就不是一个自然人,你怎么可能用人格化的要求来约束它呢?


投资,换不来地位

前两年有位专家的名言震撼了我的内心世界——“同事去了就等于我去了”——早上起不来床的时候,我也真的很想给老板说这句话。

但很遗憾,这个世界的定律并不允许“同事去了就等于我去了”成立。

虽然投资有巨大的意义,但游戏作为一个高科技行业,绝对不是一个“投资了就等于我做了”的行业——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给ASML投了很多钱研发光刻机,但最终掌握光刻机的永远都是ASML而不是那三家。

腾讯的天量投资可以证明腾讯为世界游戏产业做了巨大的贡献,但对巨大的腾讯来说,这远远不够。

一句话,腾讯就算投资再多的游戏公司,资助了再多的优质游戏,也很难换来一个匹配得上它江湖地位的名声——现状就是如此,哪怕腾讯给全球800多家游戏公司投了1000多亿,还是没有改变大众舆论对腾讯的看法。

在我看来,能让腾讯“名副其实”的,唯有“自研游戏”一途耳。

然而,尴尬的地方也正在于此。当券商研报里说腾讯的自研游戏贡献了绝大多数收入的时候,我的朋友们却都在说那些游戏并不算自研。

这就奇了怪了。

没有人会觉得《原子之心》不算Mundfish的自研,也没有人会觉得《GTA》不算R星的自研,那么,为什么就会有人觉得《王者荣耀》和《刺激战场》不算腾讯自研呢?明明腾讯旗下还有类似《天涯明月刀》《无限法则》这样的纯自研游戏啊?

我认为,这种诡异的区别,也恰恰正是腾讯的痛点所在:腾讯太懂游戏了,甚至懂过了头,乃至已经懂出名了。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是:当一个男生非常懂怎么撩妹的时候,那么他反而不太可能成为一个好男友了——因为他太懂了,太会了,女生的一切反应在他眼里不过都是套路和话术的结果而已——他虽然非常会撩,但已经不懂怎么爱了。

在我看来,腾讯似乎也有点这个倾向了:腾讯的商业策略和操作不少都是教科书级别的,投资的眼光和魄力也是非常到位的,很多人说腾讯不懂游戏,nonono,腾讯太懂了,腾讯太知道游戏行业的规则了——它要是不懂,它怎么会赚那么多钱呢?

真正的问题在于腾讯极度深厚的游戏行业知识对腾讯产品路线的影响——一句话:在腾讯的眼中,游戏到底是什么?是技术?是故事?是艺术?还是只是一种可以量化的、可以用KPI约束的商业操作?

你可以说游戏是商品,你也可以说游戏是产品,但别忘了,作为“第九艺术”的游戏,也是一种艺术品——任何青史留名的游戏中,总还是需要一些非理性元素的。

腾讯的尴尬之处正在于此:不论是《王者荣耀》还是《刺激战场》,腾讯虽然可以把它经营得极为成功,把它运营成国民级的手游,但这些游戏的玩法,毕竟不是腾讯原创的。

在券商研究员眼里,的确是自研了,在我眼里,也的确是自研了。从很多角度来看,也的确是自研了。

但是,它真的够硬核吗?

有人会说,这又如何呢?商业行为嘛,虽然没那么伟大,但也无可厚非啊?

是的,如果时间是几年前,我们当然是可以这么说的。

现在,不行了。自研与否,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个可大可小的“面子问题”,而是一个要命的“生意问题”了。

中国游戏市场,正在逐渐转型——中国游戏行业这么多年,各家大厂投了这么多钱,培养出了这么多人。现在好了,我们游戏群众基础已经ok了,重度玩家开始慢慢崛起了,游戏市场的新时代,就要到来了。

而和重度玩家匹配的,必然是重度的内容——重度玩家往往有更多的游玩花样,有更长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游戏厂商必须拼了命地往游戏里塞内容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面对这种局面,微创新的自研已经不够了。厂商必须从玩法、题材这样的底层因素上进行自研才有希望。

米哈游的崛起,其实已经给腾讯敲醒了警钟。《原神》的开放世界、独立IP、全新玩法、全新题材,完美契合了当前重度玩家的需要。一个没有拿过腾讯投资、绕开腾讯销售发行渠道、完全独立在腾讯游戏帝国之外的游戏,居然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这对腾讯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

而更严重的是,腾讯曾经找米哈游表达过投资意愿,说条件随便提,只要让投资就好,结果被米哈游拒绝了。

这,就太危险了。

对现在的腾讯来说,游戏产品的深度自研已经成为了必选路线——这不是“面子”问题,是一个严峻的“存亡”问题。


尾声:

技术会成为腾讯的救赎吗?

从2018年开始,随着中美之间的各种摩擦,美国开始从科技上对中国进行各种围追堵截。目前,这种风险主要在半导体领域,但谁也说不好未来会发生什么。

美国在全球游戏市场上的地位,大家都知道。这背后可不仅仅是一个个游戏产品,还有各种游戏相关的技术与专利。

以R星的母公司,美国游戏巨头Take-two(T2)为例,T2在2021年申请了一项专利,这项专利能让游戏里的NPC有“不同的驾驶风格”,有的NPC开车慢吞吞的,有的NPC开车非常火爆,甚至还可以让NPC根据游戏里的天气来改变驾驶习惯。

虽然这个技术现在用于游戏,为的是让游戏里的内容更充实,但谁知道它和它的后代以后会不会被用在自动驾驶领域,让自动驾驶汽车有更多驾驶模式呢?

更令我不安的是,目前,游戏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了制造业之中。法国一家企业利用虚幻引擎为空客、阿丽亚娜等航空航天巨头提供了VR解决方案,工程师利用这些方案可以轻松实现对数字原型飞机的各种实验和协作,极大提高了新飞机的研发效率。

Unity引擎则更加重要,全球60%的AR/VR产品都是基于它驱动的,在汽车设计、工人培训、自动驾驶等等领域都有很深刻的运用——特别是自动驾驶领域,Unity引擎是目前非常主流的选择。

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是中国未来非常重要的产业。如果我们在Unreal/Unity引擎上被人卡了脖子,那可绝对不是什么小事情。

而到那个时候,作为世界最大的游戏公司,如果腾讯不能拿出一个替代方案,人们又将如何看待它呢?

好在,腾讯并没有忽视这一点。2019年的时候,腾讯搞出了QuickSilverX引擎——这个引擎最开始是为了腾讯北极星工作室《天涯明月刀》设计的,但现在它已经被用在了许多游戏上。

不说别的,至少,腾讯已经拿出了一个产品了。

之前,我们曾经写过一篇名为《“冤种”百度》的文章,我们认为:百度的历史包袱太重了,如果百度想彻底转型,就必须要搞好技术,因为“技术是百度的救赎”。

其实这句话,对腾讯来说可能也是ok的。

投资游戏,未必能证明腾讯的价值。

但投资技术、研发技术,一定可以证明腾讯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