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3月1日 近年来,泉州市大力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多措并举,狠抓实体经济建设,坚持实业投资不动摇,围绕制造业先后掀起了两轮逆周期投资热潮。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2016年—2020年,面对传统产业急剧转型调整,狠抓机器换工和龙头企业留根扩能投资,工业投资最高年份增长35%。2021年起,面对全球疫情蔓延和企业投资信心下滑,以园区标准化建设和国企打头阵建园区行动,撬动新一轮产业投资。在全国工业投资增长放缓背景下,2022年工业投资完成1022.6亿元、同比增长21.6%,技改投资完成726.6亿元、增长24.7%。全市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有城市排名由2015年的第15位提升至2022年的第7位。

狠抓产业数字化转型

一方面,政策赋能,推动企业“愿意转”。出台支持智能制造数字化赋能若干措施,对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等建设项目,按与信息化相关软硬件投资额的10%给予补助,对年度服务企业基础设施、平台系统和业务应用上云的,按服务费30%给予上云企业补助。如,补助“福能晋南热电两化融合示范建设项目”104.79万元,支持福能晋南热电公司购买热电信息化相关软硬件设备;补助卡宾服饰84.03万元,支持其打造一体化的ERP订单管理系统。

另一方面,数字诊断,引导企业“顺利转”。建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业医生库”,聚集具备企业数字化转型系统性解决能力的电信、移动、联通、用友、金蝶等26个企事业单位,对纺织鞋服、食品、陶瓷等重点行业开展数字化诊断。如,联通公司为蜡笔小新公司提供食品防伪质量溯源方案,在其煮料机、果肉机、灌装机等设备中集成带有5G通信的数据采集设备,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双向追溯。

同时,典型示范,带动企业“成功转”。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动企业围绕车间、工厂、供应链构建智能化系统,开展数字化试点示范。2022年,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7家企业13个场景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在龙头企业带动下,累计推动4000多家企业“机器换工”,推广应用数字化生产线1000多条,企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过去不到50%,逐年上升到2022年的70.6%。

狠抓龙头企业增资扩产

首先,开展协作配套,鼓励产能回归。支持纳税贡献达一定标准的龙头企业通过改造低效用地,建设标准厂房,以商招商引进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就近协作配套,涌现出一批以产能回归为主题的产业园。如,南安市建设数字化卫浴产业园试点园区,有机串联起附近5个产业链相关园区,打造840亩的水暖厨卫全产业链园区集聚带,吸引产业链企业在本地投产。

其次,实施专项行动,推动增资扩产。实施重龙头、铸链条、强品牌专项行动,推进龙头企业增资扩产、释放能量。如,纺织鞋服行业龙头企业不断探索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形成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完整的产业链条。2022年,全市新增亿元以上工业增资扩产项目330项,总投资159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6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498亿元。

此外,顺应发展趋势,布局新赛道。顺应“宅经济”“一人食”趋势,出台十条针对性措施,鼓励企业大力布局健康食品、预制菜新赛道。如,达利投资3000万元实施技改,将推出20多种休闲食品、10多种饮料;阿一波开发冲泡型鸡蛋羹、银耳羹,发力冻干食品、方便型食品;富邦瞄准市场空白,发力台式速冻预制菜。

狠抓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

一方面,盘活低效用地,拓宽建设空间。抓住国务院赋予泉州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政策机遇,向存量要空间,建设“百个”园区项目,拉动“千亿”投资规模,推动“万亩”用地改造。至目前,已盘活土地1.1万亩,容积率由以前不足1提升到2.5以上,两年滚动推进100多个项目,今明两年仅园区基础建设投资估算超1000亿元。

另一方面,明确发展方向,推进园区招商。结合园区规划定位,明确产业方向,每个园区分别制定准入清单,聚焦1~2个主导产业,大力引项目、铸链条。如,石狮光子技术产业园项目(一期)完成投资3.8亿元,已对接5G光学镜头、光模块等1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同时,鼓励企业入园,加快投资建设。出台加快推进企业入驻标准化工业(产业)园区促进增产增效八条措施,今年安排6.8亿元,对租赁试点园区厂房的入园企业,免除第一年租金,后续年度根据企业贡献给予租金优惠;鼓励入园企业上新设备,给予投资额20%、最高500万元补助;同时对进入园区的研发平台,给予最高200万元补助。2023年在园区规划建设100个项目,预计将带动1000亿元工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