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医疗组
作者 | 陈广晶
编辑 | 陈伊凡
头图 | 视觉中国
新冠疫情刚刚平静,病毒又出招了。
“现在学校里到处听到孩子的咳嗽声。”刚刚送家里的“神兽”归位,上班族们刚松一口气,又面临新的难题。“甲流”开始悄悄在学校流行了,持续高烧、咳嗽等症状出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部分学校为此停课。
百度热搜大数据显示,近2周,“甲流”相关内容搜索环比增长150倍。百度健康在线健康咨询数据也显示,2月1日~2月28日,流感/甲流相关问诊量增长了88倍;呼吸内科问诊量增长了26%。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月13日至2月19日这一周,流感病毒阳性率首次超过了新冠病毒,主要流行的病毒毒株是A(H1N1)亚型、A(H3N2)亚型,属于甲型流感,简称“甲流”。
来自:中国疾控中心官网
另据国家流感中心报告的详细数据,流感样病例监测实验室检测病例达到10060例,其中北方省份中阳性比例达到10.6%。与此前一周相比,病例数增长了接近200%。
到了第8周也就是刚刚过去的2月20日至2月26日,监测到的流感阳性率进一步激增:全国合计阳性率已经达到23.9%,北方阳性比例为29.4%,变化趋势线几乎拉成陡峭上升的直线。
来自:中国疾控中心、国家流感中心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向虎嗅指出,这样的变化可能与长期戴口罩造成的“免疫监视”失效有关。
“人体的黏膜免疫,经常受到病原体的刺激,因此一直保持警戒状态,这个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免疫监视,如同雷达一样,时刻开机、发现并抵挡病毒、细菌的入侵。”常荣山解释说。
“免疫监视”加“预存免疫”(以往感染过流感体内有预存抗体,属于细胞免疫)形成的“屏障”对普通己知病毒(如流感)一般是有效的,但是对流感的易感人群,老人、儿童是无效的,即使打过了疫苗,过了8到10个月,这种"预存免疫″也会荡然无存。
为了对抗新冠,最近3年多来,人们都是戴着口罩,这样鼻黏膜受到病原体刺激减少,黏膜免疫的警戒也失灵了。
这种情况下,当新冠退潮,人们开始减少佩戴口罩,流感等病毒就趁虚而入了。3年来出生的儿童体内都无抗流感抗体,老人3年前的预存免疫也消耗殆尽,这就造成了去年底以来,流感阳性率快速升高的情况。
“群体免疫监视要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还需要一段时间。”常荣山向虎嗅指出,在此之前,因为疫苗接种率普遍较低,流感等其他传染病都存在阳性率快速升高的可能性。
“如果不加强防护,还是有暴发疫情的可能。”另有临床儿科医生公开提醒。
“确实比较凶险!最近儿科甲流与诺如病毒感染叠加了。”一位长期工作在临床的专家也向虎嗅证实,北京近期发热门诊量增加趋势明显。
甲流的激增也引起了新一轮抢药狂潮。
从某知名电商平台数据看,儿童常用的奥司他韦颗粒剂已经出现断货现象;进口的200多块钱一盒的奥司他韦胶囊剂,短期内卖出7万多件;最畅销的国产奥司他韦已经卖出10到17万件。100多元一片的抗病毒新药玛巴洛沙韦也早已一药难求。部分药品价格还出现了三成左右的涨幅。
另有家长反映,小区附近的实体药店也开始缺药了。
而买到药的人中,不乏给孩子备着的家长。
孩子高烧不退,药品遭疯抢,甲流、诺如、新冠等病毒感染症状类似难以区分,这些都令刚刚从新冠疫情中走过来的人们感到焦虑和担忧。
此次甲流高发值得担心吗?甲流比新冠更严重吗?囤奥司他韦有用吗?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甲流?
甲流比新冠更严重?
突然增长的流感阳性率,令疾控部门,即便是检出率相对较低的南方省份也感觉棘手。浙江省疾控中心官微2月28日通报疫情情况时指出:“由于甲型H1N1流感近三年未在我省流行,疫苗接种率低,人群普遍易感”。
有家长分享患儿感受称:“甲流比新冠还厉害。”
流感可谓是来势汹汹。只是,它真的比新冠更严重吗?这也是百度统计的近2周网友关于“甲流预防”搜索最多的十大问题之一。
排名项目1甲流症状有哪些2甲流吃什么药效果最好3此轮甲流为何这么严重4甲流一般几天可以完全治愈5甲流一般几天就没有传染性了6甲流会引起白肺吗7如何区分甲流和普通感冒8新冠和甲流哪个严重9甲流一定要吃奥司他韦吗10甲流会和新冠叠加吗
表为近2周,百度上关于“甲流预防”相关搜索最多的十大问题(百度提供)虎嗅制图。
“个体对两种疾病严重程度的感觉是有差异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向虎嗅表示,“如果从病毒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发病率以及病死率的角度整体考虑,感染新冠病毒要比甲流更为严重。”
流感,全称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有甲、乙、丙三种。其中,甲型流感包括H1N1亚型、H3N2亚型;乙型流感有Victoria系和Yamagata系之分。
虽然名字里有“感冒”,流感却比普通感冒严重得多。与新冠类似,甲流也是自限性疾病(大多数人可以自行康复),也可以有发热、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乏力、鼻塞、流涕等常见症状,其中部分人可能会出现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二者的区别中,很关键的一点是,基本传播指数。据常荣山介绍,流感的R0值(传播指数)一般为0.9-2.8,也就是1个感染者会传染给1到3个人。而新冠Omicron毒株的R0值可以达到18甚至更高。可见,流感的传播能力是远不及新冠病毒的。
从致死情况看,新冠似乎也更胜一筹。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课题组的一项研究表明,因为流感引起的相关疾病,中国每年有约8.81万例超额死亡(超额死亡是指某疾病流行期间总死亡人数与没有危机情况下预估死亡人数之间的差值);另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有29万到65万人死于流感相关呼吸疾病。
WHO对新冠疫情的估计数据显示,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的2年时间里,全球新冠导致的超额死亡达到1400多万人。而这项数据也被认为是保守的,有研究者认为这个数值可以达到1800多万。
而且人类与流感已经缠斗了上百年,不仅有自身免疫力加持,也有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等武器可以对抗。
“近期甲流的流行与往年并没有很大不同,不算突破常规。”卢洪洲告诉虎嗅,常见感染人的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本来就较为常见,每年会呈季节性流行,春天也是较为流行的季节。
从这个意义上讲,形势需要严肃对待,但是并没有必要太过恐慌。
囤奥司他韦有必要吗?
流感的大规模暴发,最早可以追溯到1918年,曾导致全球三分一人口感染,在没有有效治疗方法的情况下,致死病例数达到5000万到1亿人之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5到10倍。
而且大流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此后100多年间,“1918大流感”还会时不时以禽流感、甲流等多种变体形式冒头。
这种传染病困扰人类多年,直到1930年代流感疫苗研发成功,才终于让人们感到不必恐慌,敢于直面流感。
在中国,人们最终对流感放松警惕,也与“特效药”,特别是“达菲”(奥司他韦的原研药)的引入,以及国产奥司他韦上市密切相关。
然而,抗病毒药的最大问题是耐药性。
有临床医生在公开讲座中指出,很多感冒药中都含有的“金刚烷胺 ”,也曾经是WHO推荐的首选抗流感药物,但是因为常用于流感期间高危人群的预防性用药,在动物饲料中滥用等,这种药已经广泛耐药了。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于2010年获得了WHO的推荐。但是这类药物的耐药毒株早就出现了。
流感病毒由8 个节段组成(虎嗅注:8个节段分别为HA、NA、M、NP、PB1、PB2、PA、NS ),抗病毒药的研究也主要围绕这些“组件”展开。其中,NA也就是神经氨酸酶,是流感病毒表面一种糖蛋白。该蛋白的作用就是切断束缚病毒子代的“绳索”,让子代可以摆脱宿主细胞,完成病毒复制和传播。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选择性抑制NA的活性,可以阻止病毒子代颗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和释放,进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奥司他韦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中最为大众熟知的一种,此外,还有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等。
可惜这类“神药”也很快面临耐药的问题:1990年代初第一个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诞生,1999年达菲在美国获批,到2008年—2009年的流感季,就发现了耐药毒株。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黄兰等人2012年的研究,这一时期,季节性甲流H1N1对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耐药的毒株(具有NA H274Y突变),检出率从原来不到1%大幅激增,部分地区甚至100%检出。
抗病毒药物耐药,相应毒株就会突破防线,大肆流行。上述研究报告中就提到,2003年到2005年,对金刚烷胺耐药的H3N2就曾全球蔓延,2008年—2009年流感季流行甚广的H1N1病毒也几乎100%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耐药。
但并不意味着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就没有用了。中疾控的报告显示,2022年4月4日以来,耐药性监测显示,所有A(H3N2)亚型和B型流感毒株,仍然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和聚合酶抑制剂敏感。
本次流行中,H1N1感染者比例是远高于上述二者的。因此,奥司他韦的效果令人担忧。
需要注意的是,奥司他韦必须在感染后的48小时内使用,效果往往也是局限在避免住院,将恢复期缩短1天的程度,并非药到病除“灵丹妙药”。它对流感以外的其他“流感样疾病”更是干脆无效。
而且过度使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还可能进一步加重耐药的问题。
如此看来,囤奥司他韦,在没有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吃奥司他韦预防、治疗感冒发烧,不仅没用,还可能是于人于己都有害的行为。
甲流来袭,怎么办
流感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还是不可忽视的。
“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肥胖者和有慢性基础疾病等高危人群,感染流感可发生重症、危重症病例,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死亡。”卢洪洲向虎嗅强调。
这些人群是重点保护对象。其中,“一老一小”尤其需要关注。
今年主流的甲型流感,曾经在2009年4月至2010年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过大流行,中国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感染高峰。与季节性流感老年人是感染人数较多群体不同,那次疫情中,儿童的感染和死亡情况更多。
中国疾控中心、吉林省疾控中心、江西省疾控中心等机构研究者撰写的《2009-2010年中国内地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流行特征分析》一文显示,在2009年11月份的巅峰期,全国在一个月内增加了12万以上的确诊病例,14岁以下人群占比达到51.2%。
在那次大流行中,中国共有805人死亡。细分人群中,5岁以下婴幼儿死亡率最高。可以说给患儿健康和家庭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来自:《疾病监测》
另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管理处副研究员彭质斌在2022全国疫苗与健康大会上介绍,2011到2013年住院SARI病例哨点监测数据显示,流感引起的死亡病例中,81%到96%是发生在65岁以上人群。
高危人群的保护还是不能松懈。目前也正值开学季,学生流感防控压力也很大。湖南省长沙市疾控中心对当地2013年到2021年流感疫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中、小学是疫情暴发的主战场,病例数占到总病例数的92.64%。
因此,加强学校疫情监控、疫苗接种都非常重要。特别是疫苗接种。日本的一项自然实验结果显示,给学生接种流感疫苗有助于降低老年人的死亡率。
“疫苗仍然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多位病毒学专家、临床专家向虎嗅强调这一点。
另有行业人士告诉虎嗅,从流感疫情发展的趋势来看,虽然新冠暴发后,流感疫情的走势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那主要是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防护措施,以及人们对疫情的重视度提高等因素带来的影响,流感病毒本身并没有大的改变,流感疫苗的保护作用也没有减弱。
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的疫苗接种率太低了。
根据彭质斌在2022全国疫苗与健康大会上披露的数据,2021年—2022年流感疫苗接种率约为2.46%,上一个流感季的数据率高,也不到4%。高危人群,主要是老人和儿童,他们的疫苗接种率越高,但并没有超过8%。
这意味着,类似新冠疫情后的群体性免疫,在流感领域并未形成。
现在流感已经高发了,再打疫苗还来得及吗?
因为流感病毒的变种非常多,每年流行的变种都不一样,一般是由WHO在每年年初发布北半球流感疫苗建议,疫苗公司将针对预测结果进行疫苗生产。为了提高“押宝”的准确性,一款疫苗通常会覆盖3到4种毒株,这也就是所谓的“三价”“四价”疫苗。
在中国,按照中疾控疫苗预防指南,9月、10月是流感疫苗的最佳接种时机,最好在10月底完成接种,如果错过了这个最佳时期,原则上整个流感季任何时候接种都可以形成保护,避免接下来的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来说,流感疫苗接种后在2到4周后才能形成具有一定个保护水平的抗体,而流感季一般在4、5月份结束。
根据WHO关于2023—2024年北半球流感疫苗组分的建议,下一个流感季节甲型H1N1毒株较前一个流感季又有变化,加上目前甲流高发,还是需要高度关注。
在此之前,“一老一小”、孕妇群体如何好防护?多位病毒学、医学专家向虎嗅指出:“跟新冠防控差不多。少聚集、勤洗手、口罩防护等。”
此外,卢洪洲指出:高危人群还需要注意饮食营养要均衡,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保证充足的睡眠,勤饮温水,增强体育锻炼,保证身体健康。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之后要注意休息和自我隔离,有重症高危因素的人发病后应当及时就诊。
幼儿园及学校一旦发现疑似甲流患儿,需告知家长立即就医,确诊后居家隔离至康复。孕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私自用药,造成不良后果。
而在关注甲流之外,还需要注意,下半年流感与新冠叠加的风险仍然存在。卢洪洲向虎嗅证实:“甲流和新冠都是呼吸道传染病,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一个地区同时有流感病例和新冠病例存在的话,有可能出现叠加病例。”
常荣山也提出担心:目前大规模自然感染已经形成了新冠群体免疫屏障,可这种“免疫屏障”与自然感染+有效疫苗形成的"混合免疫″有所不同,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群,内地老年人群中抗新冠中和抗体阳性率,要低于"混合免疫"的香港等地。
因此,尽管今年9月、10月之前病毒流行将仍然是低烈度的,到了2023-2024冬季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时,如果没有高的新冠、流感疫苗接种率,老年群体堪忧。
这也意味着,针对高危人群,提高新冠疫苗接种率、流感疫苗接种率,以及完善抗病毒药物的通路,确保“救命药”及时、准确分发到需要的人手上,还是非常重要的。
事实上,在北方生活的人都会发现,因为对流感等季节性传染病的忽视,每到春秋冬季,几乎都要交替体验“奥司他韦一药难求”、“流感疫苗一针难求”、“各大医院急诊室人满为患”,如果恰好上有老下有小感触也往往深刻。
全社会对疫情关注度更高的今天,这一现状终于有望结束了吗?